等我们老了,我们会在哪里?在家里吗?是否会拖累子女?去养老院吗?去什么样的养老院?现在的我们能养得起未来的“老我”吗?……
“养儿防老”是中国人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观念,大多数老年人上了年纪后都会选择投奔儿女,享受天伦之乐,安享晚年。根据最新数据显示,在我国,目前超过1/3的家庭,老人养老主要依靠子女供养,超过半数老人表示在养老期间期望与子女同住。
但近年来,随着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,“421”结构(即四个老人、一对夫妻、一个孩子)渐成主流。另一方面,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,医疗保障的提升,人均寿命不断延长,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。
汪峰的《春天里》,唱出了很多人对现实的挣扎以及对未来的恐慌,尤其那句“如果有一天,我老无所依”更是令人震撼。我们在恐慌什么?不是畏惧死亡,正是恐慌“老无所依”。等我们老了,我们会在哪里?在家里吗?是否会拖累子女?去养老院吗?去什么样的养老院?现在的我们能养得起未来的“老我”吗?
“医养结合”是未来趋势
有调查显示,即使生活和医疗条件都很好、养老机构收费标准也合理,上海市有意愿进入养老机构的老人也不到20%。而目前养老机构往往面临着政策扶持不够、资金投入不足、老年保健医疗人才匮乏等方面的问题。
其实应从政策上不断完善现有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,尤其是提高老人的医疗保障水平,“医养结合”是未来的趋势。另外,应从税收和信贷上,给有资质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机构以适当优惠,允许和鼓励微利和半营利机构进入社区养老服务。从而增加社区养老服务网点,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。
上海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也表示,当前患病、失能、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。为破解养老服务力量严重不足的难题,有必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,发展社区和居家养老。
“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,中国人习惯‘养儿防老’,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残酷现实击破,那是因为没有更多更好的社会养老模式让人选择和憧憬。”该工作人员表示,“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正在慢慢打消社会上的疑虑,如果养老产业获得蓬勃健康发展,曾经如夏花之灿烂的每一个人,都不会去拒绝这秋叶之静美。”